經(jīng)過十多年的發(fā)展,iOS和Android這兩個移動時代的操作系統(tǒng)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成熟度,很難發(fā)現(xiàn)一個大的錯誤。
比它們不相似的地方還要多得多。從早期的下拉通知欄,再到現(xiàn)在的側滑返回手勢,它們在功能點上的互補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這基本都是蘋果和 Google 各自摸索,再相互借鑒出來的結果。
但平心而論,差異化還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有的部分隱藏在你所看不到的地方。
比如這次所說的「桌面小部件」。
老 Android 用戶應該對小部件并不陌生。畢竟早在 2008 年,這個功能就已經(jīng)存在于第一個版本的 Android 系統(tǒng)之中。
根據(jù)當時 Google 創(chuàng)建的規(guī)范,小部件被視為是「主屏幕上的小應用」,但此時小部件并未向第三方開放,用戶只能使用 Android 系統(tǒng)預設好的,如天氣、股票和體育比賽信息等。
這種情況直到 Android 1.5 時才得以改進。借助 Google 官方發(fā)布的 SDK,第三方開發(fā)者可以在自己的應用中內置一個或多個桌面小部件,用戶也能任意將它們放在手機主屏上。
在 Android 3.1 時代,小部件開始支持動態(tài)大小調整。用戶可以手動拖拽小部件邊框,調整至合適的寬度和高度,而部件內容也會隨大小變化來顯示不同的內容。
可以說,桌面小部件是當時 Android 開放生態(tài)的一個體現(xiàn),這也讓它和嚴格控制第三方的 iOS 系統(tǒng)形成了明顯的差異化。
部件的出現(xiàn)也催生出很多實用場景,比如 Google 自帶的日歷部件就很合適直接放在主屏,幫助用戶迅速了解接下來的待辦事項。
其次是很多人會使用的音樂播放器,用戶可以把操作面板直接放在主屏上,實現(xiàn)快速切歌的操作。
我以前還習慣將新聞信息流部件或是備忘錄「釘」在主屏上,這樣就能在解鎖手機后掃一眼,快速瀏覽當天資訊和日程,而不必非得點開某個 app 查看。
不過,尋找好看的小部件,然后再把它放在主屏上的玩法逐漸成為過去式了,拋開那些仿 iOS 主屏的定制 UI 不談,哪怕是 Google 自己,也已經(jīng)將這一功能置之腦后。
只有當你在 Android 主屏上做出雙指縮放的操作,或是長按桌面空白處,才會在彈出的菜單中看到「小部件」的選項。可就算用戶完全不知道這一層級的操作,也絲毫不影響日常使用。
提供小部件功能的第三方應用也越來越少了,很多應用開始大幅降低部件更新的頻率,甚至不打算繼續(xù)維護下去。比如去年,音樂流媒體 Spotify 就選擇移除了 Android 端的桌面小部件,并將其整合到下拉通知欄中,還一度引發(fā)了用戶的反對。
Phonearena 也在一篇報道中吐槽說, 原本 Google 自家的新聞、備忘錄應用都提供了很好的小部件功能,但隨著應用的更新,很多新功能只有在應用內才會提供,小部件則被完全忽略:
「我手機里安裝了 180 多個應用程序,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應用附帶了小部件功能?!?
如今,大部分 Android 用戶仍會用到的桌面小部件基本只剩下兩類,那就是「天氣」和「時間」,它們仍會占據(jù)主屏桌面上最顯眼的位置。
Android 桌面小部件無法得到廣泛普及是有原因的,其中很重要一點在于它缺乏一致性。由于 Google 官方并沒有限定主屏小部件的大小尺寸,所以你經(jīng)常會看到 2×2、3×4、5×2 等長短不一的部件,這使得用戶需要手動調整它們在主屏的位置。
加上不同應用的設計風格也不統(tǒng)一,和桌面應用混在一起往往會十分凌亂。
另一方面,小部件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應用類型。就目前來看,使用頻率最高的小部件只限于天氣、時鐘和待辦事項等工具型應用,但如果換成是游戲,往往很難在小部件上找到合適的呈現(xiàn)形式。
不過蘋果倒是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把這些部件統(tǒng)一收納到另一個空間里,由上至下逐一排列,和主屏部分做出區(qū)分。
它最終演變成我們在 iOS 8 時代看到的通知中心部件,此舉也被認為是蘋果對 Android 小部件的一次「借鑒」。
與 iOS8 同期出現(xiàn)的 OS X Yosemite 系統(tǒng)中,蘋果也在側面的通知中心中集成了小部件,取代了更早的 Dashboard 面板,后者同樣是由一堆桌面小部件組成。
不過在最近,蘋果爆料圈又傳來了「iOS 14 要加入桌面小部件」的消息,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張像模像樣的設計圖。
我們確實有理由相信這張圖片的真實性,畢竟在 4 月初,9to5Mac 就從 iOS 14 早期版本的測試代碼中發(fā)現(xiàn)了與桌面小部件相關的信息,這說明蘋果確實有過在主屏放置小部件的嘗試。
但類似的點子不算新鮮了,早在 2014 年,國外設計師 Joseph Machalani 就曾只做過一個 iOS 桌面小部件的概念視頻,表現(xiàn)形式和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設計圖非常接近,甚至還有詳細的交互演示。
從視頻中也能看到,這些 iOS 小部件都是以圖標擴展而成,并以 3-4 倍的大小放置在主屏頁上,四周仍會環(huán)繞著其它應用圖標。
理想狀態(tài)下,你只需瞥一眼主屏,就能快速了解到今天的天氣和溫度、備忘錄里有何待辦事項,又或是快速切換音樂的操作等,功能和 Android 小部件基本一致,但部件形態(tài)會更為規(guī)整。
有趣的是,當時 Joseph Machalani 之所以會構思出這樣的想法,并非是從 Android 系統(tǒng)獲得的靈感,而是出于對微軟 Windows 8 動態(tài)磁貼界面的喜愛。
微軟也的確后續(xù)的 Windows Phone 系統(tǒng)中繼承了同樣的磁貼設計,讓用戶可以在不點開應用的情況下,就能從磁貼上獲得內容;加上廠商不能調整 Windows Phone 的默認主屏,這也確保了顯示形式的統(tǒng)一。
客觀地說,Windows Phone 這一將圖標與通知信息相結合的設計的確很超前,但由于其它原因,微軟把 Windows Phone 系統(tǒng)搞砸了,動態(tài)磁貼的設計也沒能得到延續(xù)。
當然,現(xiàn)在 iOS 和 Android 也已經(jīng)找到了比桌面小部件更好的展現(xiàn)形式。
其中一個便是「負一屏」,即手機主屏幕左邊的小空間,同樣是由不同類型的部件組合而成。
雖然小部件的擺放位置換了,但它們提供的功能還是沒變。每一個部件仍然被當作是應用功能的延伸,對應的是一個個快捷操作,比如說快速啟動支付寶微信掃碼、添加待辦事項和查看天氣等。
目前,「負一屏」不僅存在于 iOS 系統(tǒng)中,也已經(jīng)成了大多數(shù) Android 手機的標配特性;配合國內手機廠商的深度定制,像打車、點外賣和查快遞都可以直接在負一屏完成,顯著提高日常操作效率。
在小部件之外,iOS 和 Android 也在尋找著其它能提供快捷操作的形式。如何打破應用與系統(tǒng)之間的隔閡,讓用戶更便捷地用上某個高頻應用功能,也成了現(xiàn)在移動操作系統(tǒng)的新議題。
iOS 拿出了快捷指令,等于是讓用戶自己去 DIY 一套操作流程,形成全自動的工作流,進一步縮減操作流程,用更少的步驟來完成特定的任務。
至于 Android ,也在嘗試使用應用速覽(Silce)這樣的底層 API,將第三方應用的核心功和搜索欄進行融合,實現(xiàn)應用功能和系統(tǒng)層級的連接。
比如說你在搜索中輸入「Hawaii」,相冊應用就會直接彈出你在夏威夷度假的照片;而如果是輸入「打車」,也能直接在搜索欄看到叫車服務的價格和時間。
但是,許多用戶習慣于小部件的便利,這個簡單而實際的事情似乎仍然不可替代。 如果有關iOS的傳聞成真,則桌面小部件可能會開始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