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局
印制板圖中,在“Mechanical1”( 機械1 層)畫了一個矩形(參見圖1),作為暫定的印制板形狀,然后根據元件的擺放和布局要求調整印制板尺寸。
圖1 印制板圖更新結果
元件布局是印制板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初學者往往急于布線,殊不知布局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布線,甚至影響到產品的電氣性能,組裝與維修的方便等。雖然這個設計例子很簡單,但我們還是要對布局多講幾句。
首先,要考慮印制板尺寸大小。印制板的大小和形狀,往往受整機結構設計限制。有時候結構設計給了印制板較大的尺寸可選擇空間,這時,印制板設計人員就應合理確定印制板尺寸大小。
印制板尺寸較大時,設計過程比較輕松,但印制導線線條長,阻抗增加,抗干擾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過小,設計和組裝調試難度增加,散熱不好,且鄰近走線之間易產生相互干擾。有時,由于整機結構的需要,印制板的形狀并不是規(guī)則的矩形,就需要嚴格按照整機結構確定印制板的形狀和尺寸。
確定PCB 尺寸后,再確定特殊元件的位置。
最后,根據電路的功能單元,對電路的全部元器件進行布局。有時,難于預先確定PCB 尺寸,可以“假設”得大一些,完成布局以后,再適當縮小至合理尺寸。
下面是一些布局的基本原則,但不是圣經,僅供參考。
1 . 確定特殊元件的位置
(a) 應首先留出印制板定位孔及固定支架等所占用位置,滿足安裝結構方面的需求。
(b) 對于電位器、可變電容器、可調電感線圈或微動開關等可調元件的布局應考慮整機的結構要求,若是機外調節(jié),其位置要與調節(jié)旋鈕在機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適應;若是機內調節(jié),則應放置在印制電路板便于調節(jié)的地方。
安放顯示器件的印制板,要嚴格控制安裝位置和顯示窗口的相互關系。
(d) 某些元器件或導線之間可能有較高的電位差,應加大它們之間的距離,以免放電引出意外短路,甚至設計“開槽”,提供空氣間隙,避免“爬電”。帶高電壓的元器件應盡量布置在調試時手不易觸及的地方,并在“絲印層”做出高電壓標志。
(e) 重量超過15g 的元器件、應當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發(fā)熱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裝在印制板上,而應裝在整機的機箱底板上,且應考慮散熱問題。熱敏元件應遠離發(fā)熱元件,除非本來就是用于對發(fā)熱元件的檢測。
(f) 接插件盡可能放置在印制板邊沿處,如果要放在較為中心的位置,則周圍不應有較高的元件,以便于插拔。
2 . 按照信號走向布局原則
(a) 通常按照信號的流程逐個安排各個功能電路單元的位置,以每個功能電路的核心元件為中心,圍繞它進行布局。
(b) 元件的布局應便于信號流通,使信號盡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多數情況下,信號的流向安排為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與輸入、輸出端直接相連的元件應當放在靠近輸入、輸出接插件或連接器的地方。
3 . 根據功能單元布局
根據電路的功能單元,對電路的全部元器件進行布局時,要符合以下原則:
(a) 按照電路的流程安排各個功能電路單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號流通,并使信號盡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b) 以每個功能電路的核心元件為中心,圍繞它來進行布局。元器件應均勻、整齊、緊湊地排列在PCB 上,盡量減少和縮短各元器件之間的引線和連接。
(c) 在保證電氣性能的前提下,元件應放置在柵格上且相互平行或垂直排列,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元件重疊。這樣,不但整齊、美觀,而且裝焊容易,易于批量生產。
(d) 位于電路板邊緣的元器件,離電路板邊緣一般不小于2mm(約80mil)。電路板的最佳形狀為矩形,推薦長寬比為3 :2 或4 :3。電路板面尺寸大于200x150mm 時。應考慮電路板所受的機械應力強度,必要時加強固定支撐。
(e) 在通常條件下, 所有的元件均應布置在印制電路的同一面上,只有在頂層元件過密時,才能將一些高度有限并且發(fā)熱量小的器件,如貼片電阻、貼片電容、貼片IC 等放在底層。
(f) 元件在整個板面上應盡可能分布均勻、疏密一致。
4. 防止電磁干擾
(a) 在高頻工作的電路,要考慮元件之間的分布參數的影響。盡可能縮短高頻元器件之間的連線,設法減少它們的分布參數和相互間的電磁干擾。易受干擾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例如,繞線式電感避免軸線平行近距離放置。
(b) 對輻射電磁場較強的元件,以及對電磁感應較靈敏的元件,應加大它們相互之間的距離或加以屏蔽,元件放置的方向應與相鄰的印制導線交叉。
(c) 盡量避免高低電壓器件相互混雜、強弱信號的器件交錯在一起。
d) 對于會產生磁場的元件,如變壓器、揚聲器、電感等,布局時應注意減少磁力線對印制導線的切割,相鄰元件磁場方向應相互垂直,減少彼此之間的耦合。
(e) 對干擾源進行屏蔽,屏蔽罩應有良好的接地。
(f) 輸入和輸出電路元件應盡量遠離。
5. 抑制熱干擾
(a) 對于發(fā)熱元件,應優(yōu)先安排在利于散熱的位置,必要時可以單獨設置散熱器或小風扇,以降低溫度,減少對鄰近元件的影響。
(b) 一些功耗大的集成塊、大或中功率管、電阻等元件,要布置在容易散熱的地方,并與其它元件隔開一定距離。
(c) 熱敏元件應緊貼被測元件并遠離高溫區(qū)域,以免受到其它發(fā)熱元件影響,引起誤動作。
(d) 雙面放置元件時,底層一般不放置發(fā)熱元件,除非有意使用機殼底板散熱。
6 . 布局操作實例
以圖1 為基礎,開始布局操作。元件網格設定為25mil(即元件以25mil 為距離單位移動)。
首先,在印制板4 個角,距離邊沿125mil處安放4 個安裝孔。操作是放置焊盤,外徑與孔徑相同,都是125mil(3.2mm),這樣制作出來孔的周圍無銅箔。
第二,放置兩個插座。這是孔距為156mil(3.96mm)的電源用插座,放置在印制板兩側,一個輸入,一個輸出。散熱件體積較大,放在中部靠上,周圍預留一定空間。
第三,根據走線盡量簡捷原則,放置其他元件。調整元件標識符的位置,以整潔、美觀、無歧義為原則。
第四, 適當緊縮元件間距, 縮小印制板。調整后的尺寸為2000mil×1400mil( 約50.8mm×35mm)。
第五,在距板邊沿25mil 處,在“禁止布線層”繪制邊框。在4 個固定孔處,繪制150mil直徑的圓形禁止布線區(qū)域。
完成后的印制板布局結果如圖2。
圖2 布局結果
二、布線
一般的做法,是首先利用設計軟件進行自動布線,然后人工修改,使其更合理,更美觀。
1 . 設計規(guī)則在使用設計軟件進行自動布線以前,需要確定設計規(guī)則,Protel 2004 即根據規(guī)定的規(guī)則完成布線。在印制板設計環(huán)境下,點擊主菜單“設計”按鈕,下拉菜單中選擇“規(guī)則”,即出現(xiàn)“PCB規(guī)則和約束編輯器”。如圖3 所示,可見設計規(guī)則項目甚多,大致包括了電氣規(guī)則、布線規(guī)則、表面貼裝元件走線的特殊規(guī)則、掩膜、各層面設計規(guī)則、測試點、制造工藝、高速電路特殊規(guī)則、布局規(guī)則以及信號完整性約束等大項,每項下面還有若干子項。
圖3 所示為電氣規(guī)則大項下的“導體間最小間隙”約束項,這是印制板自動布線常用規(guī)則之一。默認規(guī)定是板上所有導體(全部對象)之間最小間隙為10mil。還可以根據需要指定特定對象,如某個網絡(例如電源)與其他對象之間有特定的間隙規(guī)定。較常見的有兩種情況,一是較高電壓的某網絡與其他所有對象之間應有較大間隙,還有一種情況是某條網絡信號較弱,為防止干擾,需要和其他網絡之間有較大間隙。
圖3 PCB 規(guī)則和約束編輯器
如圖4,右鍵單擊“間隙”項,即有下拉菜單,選擇“新建規(guī)則”,該項目下會增加一個條目。對其予以定義,例如把一個匹配對象指定為某網絡(例如VCC),把第二個匹配對象指定為“全部對象”,并在約束中給出較大的值,例如15mil。那么,在自動布線時,網絡VCC 就會始終與其他所有對象(非VCC 網絡上的對象)之間保持15mil 以上距離。
圖4 新建規(guī)則——導體間隙
還有一個最常用的設計規(guī)則是導線寬度約束。在布線規(guī)則項下,第一個是“寬度”,即導線寬度。對于導線寬度的約束有3 個參數,分別是最大值、最小值和推薦值(Preferred)(如圖5)。自動布線時首先按照推薦值走線,間隙不夠時會減小導線寬度,直至最小值。
圖5
在實際設計中,不同網絡所傳輸的信號(或通過的電流)強弱有很大不同,對導線寬度要求也有很大區(qū)別,所以對所有對象作統(tǒng)一約束定義往往是不合理的。例如,在常用設計中,普通數字信號線路較多采用10mil 或12mil,而電源線路,在雙面板設計中常常使用50mil 甚至更大數值,多層板設計中則更是使用整個一層導體作“地”,一層作“電源”。
類似間隙約束,我們可以新建若干寬度約束規(guī)則(如圖6),分別對某些網絡予以單獨定義,如圖7,對網絡V0 單獨定義約束條件。
圖6 新建規(guī)則——導線寬度
圖7 對指定網絡定義導線寬度約束條件
常用到的約束條件還有過孔樣式、元件放置間隙等,就不一一列舉了,讀者可以試著操作體會。
2. 自動布線
確定了設計規(guī)則以后,就可以進行自動布線了。
在印制板設計環(huán)境下,點擊主菜單“自動布線”按鈕,即出現(xiàn)布線策略會話框,如圖8。會話框的上半部分是當前布線規(guī)則的定義情況,來自設計規(guī)則定義,點擊“編輯規(guī)則”按鈕,則會彈出圖3 所示的設計規(guī)則約束編輯器,供設計者修改規(guī)則。會話框的下半部分是當前使用的布線策略描述。
圖8 布線策略
點擊會話框下面的“Route All”(對所有對象布線),布線進行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布線信息框,如圖9,提示當前布線進行狀況。由于本設計實例較為簡單,布線進行得很快,顯示過程很快結束。由圖可見,布線進行時間極短即告結束。一共23 個連接,布線成功率(布通率)為100%。
圖9 布線信息
自動布線的結果如圖10。由圖可見只是“布通”而已,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本設計僅僅是為了驗證一下電路,或作一點相關測試,這樣也就“湊合”了。作為產品設計,顯然不行,所以需要進行人工修改。
圖10 自動布線結果
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