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行業(yè)得到了各大企業(yè)和市場的青睞
智能家居做的是懶人生意,但如果“懶人”覺得這個產品太“費事”,轉手倒是很勤快。這些被轉手“換錢”的寶貝中,有大家都有耳聞的掃地機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馬桶等,還有一些不太熟悉的智能窗簾、智能網關、主機……
前者,是“智能單品”;后者,則涉及到廠商們描述的智能生活升級版,“全屋智能”的設備。
當你出門后,經常擔心門沒鎖、電器沒關。當你回家時,希望能提前打開燈、空調。在廠商的宣傳中,只要裝上智能家居,原來那些繁瑣的操作就可以一次性解決。而且,之前全屋智能要十多萬一套,現(xiàn)在“降價”到一兩萬一套,讓很多用戶在新裝房子或改造舊居時動心。
可智能單品的品牌、設備、價位的選擇很多,全屋智能還涉及到平臺、協(xié)議、控制方式、前裝還是后裝、有線還是無線,不僅讓消費者眼花繚亂,就連資深從業(yè)者描述這個行業(yè)時,也難免用“亂”和“難”來形容。
大亂斗的智能家居賽道,因為市場潛在空間巨大,正吸引著互聯(lián)網和科技巨頭、傳統(tǒng)家電廠商、創(chuàng)業(yè)新勢力三大門派入局。但真正的智能家居距離我們還很遙遠,有智能家居從業(yè)者總結,傳統(tǒng)家電廠商推出的是“偽智能”,科技企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新勢力拿出的是“弱智能”?!敖裉欤@些由用戶買單,明天,用戶就更難為全屋智能下單?!?
據悉,市面上的智能家居通訊技術主要分為無線通訊、有線通訊、電力載波技術。但無線協(xié)議和有線協(xié)議之間難以互聯(lián),而無線中的Wi-Fi、藍牙和Zigbee也無法相互替代,這就導致整個智能場景缺乏協(xié)調與共容,消費吐槽層出不窮。
走到如今這個階段,智能家居行業(yè)面前擺著無數坎坷,標準化首當其沖,眼看各家自掃門前雪,一出出系統(tǒng)生態(tài)將品牌高高襯砌,卻阻隔了領域間產品的溝通,最先意識到要標準化的是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
2019年12月,蘋果、谷歌、亞馬遜加上三星和Zigbee聯(lián)盟宣布合作組建Project Connected Home over IP組織。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讓智能家居設備、移動應用和云服務之間能夠基于IP通信的新標準。
2021年5月,這個組織推出“matter”,Zigbee聯(lián)盟也更名為CSA聯(lián)盟,2022年10月,matter正式公開,全球9個國家開始提供設備認證服務。據悉,CSA聯(lián)盟的成員已超過400家公司,包括小米、華為、海爾在內,而亞馬遜的Echo 揚聲器、蘋果的 HomePod Mini 揚聲器和Apple TV 4K、谷歌的 Nest Hub和Hub Max都已搭建matter。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良好的轉折,種種跡象顯示,智能化時代正在緩慢而沉重地向我們移動。
Matter對于智能家居設備廠商與消費者來說,似乎將會出現(xiàn)“雙贏”的局面。因為它意味著廠商不用再花那么大的精力,去為每一個不同的系統(tǒng)、設備推出與維護APP,消費者也不用再糾結不同品牌設備無法聯(lián)動控制的問題,可以更自由的選購產品,并將它們用一臺手機、一個APP進行統(tǒng)一管理。
但實際上只要大家真正用過智能家居APP就會明白,看似美好的Matter實際上對于設備生產商來說,反而可能會是不利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如今“智能家居APP”起到的作用,往往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控制終端,而是還會集成諸如電商平臺或是推廣等內容。畢竟退一萬步來說,許多智能家居設備都會有耗材部分(比如凈水器的濾芯、掃地機器人的拖布),哪怕是為了給消費者的使用提供便利,智能家居APP也必然會提供這些耗材的購買渠道。
大多數企業(yè)往往都是“術業(yè)有專攻”的,例如空調做得特別好的品牌、冰箱或電飯煲未必就好,洗衣機品質出色的廠商、電視的體驗可能就會非常糟糕。很顯然,如果Matter協(xié)議的普及,最終注定會導致智能家居APP的“優(yōu)勝劣汰”,那么為了能夠保住自己APP的用戶占有率,就很可能會有廠商強行“跨界”、強行擴張產品品類,進而強化自身APP功能和兼容性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