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90后,1994年才出生的我,雖然遺憾沒能親眼見證完整的中國汽車工業(yè)發(fā)展史,但是,這卻并不妨礙我對于汽車的熱愛。從童年時期開始,我就已經(jīng)對“汽車”展現(xiàn)出了高于同齡人的濃厚興趣。從家里各種各樣的玩具車,再到后來開始對馬路上的真車感興趣……不過可惜的是,我所在的這座城市,當時還不能談得上發(fā)達。私家車對于大多數(shù)家庭來說,仍是一個正在努力的“大目標”。所以,這就導(dǎo)致我的童年看過最多的汽車,就是這座城市的出租車——松花江面包車。
我想,僅僅是“松花江”這三個字就足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吧?滿身黃色的涂裝、瘦瘦高高的車身、寬敞的空間,讓松花江面包成為了當時北方城市出租車的首選車型。而我所在的這座城市,也是在1994年左右,正式開始流行起了松花江牌的“黃面的”。這一景象,一直持續(xù)到我上小學,也就是2000年左右。
毫無疑問,這輛由哈飛生產(chǎn)制造的神車——松花江,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你還記得你第一次坐“松花江”是什么時候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聊這款充滿回憶的經(jīng)典車型——哈飛松花江。
紅極一時,曾經(jīng)稱霸市場
可能對于很多東三省的朋友來說,提起哈飛他們都很熟悉。
因為哈飛汽車全稱其實就是哈爾濱哈飛汽車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黑龍江哈爾濱。
很多人不知道,哈飛是造軍用飛機起家的,后來才開始企業(yè)轉(zhuǎn)型造車。但是,初期的哈飛在造車方面可以說是一張白紙。因此,剛剛起步的哈飛汽車就只能采取“借鑒”的方式。找來了鈴木的微型車——鈴木Carry,逆向研發(fā)出了“松花江”牌客車。
當時,也正巧趕上1989年黑龍江省將哈飛汽車定位一號工程。在這個政策的推動下,哈飛旗下的微面車型可以說是如同開了掛一般。年銷10萬輛、市占率高達20%,直至1995年,僅是“松花江”這個微面車型銷量就已經(jīng)位列全國前三位之一,占到了該細分市場總銷量的19.26%。
如果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這臺“松花江”或許除了便宜,就沒有任何的購買價值。但是,如果放在當年來看,這臺車的確讓人眼前一亮。美觀大方的造型、舒適的乘坐感受、寬敞的空間,都成為了當時人們眼中的“亮點”。關(guān)鍵是,它在能夠保證一定運輸能力的同時,還能夠運送乘客,做到了真正的客貨兩用。
而且,有一點說來大家可能不信。這臺現(xiàn)在看來已是“老古董”的松花江微面,它的設(shè)計創(chuàng)意可是來自法拉利的同一家設(shè)計公司——意大利賓法團隊。自此開始,“松花江”就成為了當時“微面界”的響當當?shù)拿枴?/span>
不思進取,終成光輝回憶
上文我說過,直至2000年的時候,松花江微面出租車才正式被夏利等轎車車型取代。而那時,其實微面的市場需求量仍然非常大。2000年,哈飛微車的年銷量已經(jīng)突破12萬,銷售收入更是高達40多億元,市占率提升到了22.92%。這在當時來看,已經(jīng)是神話般的銷量。所以,也難怪有人會問:“為什么現(xiàn)在如此輝煌的哈飛,現(xiàn)在卻被五菱所替代?”
一切,要從哈飛進軍轎車市場開始說起。當時的哈飛,可以用一句如日中天來形容。尤其是在微面行業(yè),基本上處于龍頭地位。所以,想要進一步發(fā)展的哈飛決定繼續(xù)向前,開始進軍轎車市場。
2001年,哈飛正式引進了韓國大宇集團的“百利”轎車,又在2002年推出了與三菱合作的哈飛賽馬,包括后來的哈飛路寶,全部都是哈飛的轎車車型。其實客觀來說,當時這些車型并非無人問津,反倒是關(guān)注度都頗高。只不過,哈飛忽略了一個本質(zhì)上的問題。這些車型幾乎全部都是國外車企的技術(shù),核心的造車技術(shù)哈飛根本就沒有掌握。所以,在面臨一些問題時,哈飛只能像是熱鍋上的螞蟻。
就比如當時的哈飛賽馬,由于日版車型原版是右舵版本,而國內(nèi)則需要改為左舵。當時的三菱提出,若將方向盤改為左舵,日方要價5000萬美金一年。但哈飛覺得5000萬美金太貴,不就是右舵改左舵嗎,我們也可以!于是,哈飛自己的工程師沒用多久就將方向盤改為了左舵。雖然看似成功,但事實上,對汽車比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改舵絕非將方向盤平移位置即可,其中需要牽扯改動的零部件很多。所以,上市后的哈飛賽馬問題層出不窮。直接影響到了哈飛的口碑,從那開始,哈飛的銷量也開始江河日下,很快就從當時的主流地位淪為了邊緣。
直到2009年,在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共同組建新的長安汽車集團后,進入新長安的哈飛汽車進行大規(guī)模整合,生產(chǎn)經(jīng)營及銷售發(fā)生重大變革。但是,那時的哈飛仍覺得自己還有機會。因此,剛重組不久的哈飛,就發(fā)生了工人罷工事件。
但是,最終哈飛不僅沒能翻身,更是徹底淪為了長安的代工廠。并且被迫裁員、降薪、停止新車研發(fā)、減少一切支出。
無論怎么說,哈飛也曾是一家完整的車企。在經(jīng)歷重組后成為代工廠,雖然也有利潤收入。但是,哈飛自己的車銷量卻在快速下跌。久而久之,哈飛的窟窿越來越大。直到后來,與哈飛曾是合作關(guān)系的東安動力一紙訴狀將哈飛告上法庭,其原因自然是由于哈飛的欠款遲遲得不到解決。
就這樣,哈飛一直這樣不死不活的撐著。后來甚至掛出了一塊錢轉(zhuǎn)讓股權(quán),愣是掛了半年,直到去年年底,哈飛的38%股份轉(zhuǎn)讓掛牌正式到期,由于仍未成交,按照規(guī)定,此交易將不變更掛牌條件,按照5個工作日為一個周期延長,直至征集到意向受讓方。簡單來說就是,掛牌出售的哈飛,直到現(xiàn)在都沒人敢接盤。
這家曾經(jīng)風光無限的車企,縱使有著諸多遺憾和不甘,最終還是不情不愿的謝幕了。
結(jié)語:看完哈飛汽車的發(fā)展史,最后落得了資不抵債、抱憾離去的境地,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惋惜。但是,這一切似乎又是必然。在快速發(fā)展的中國汽車市場,不進步,就等于退步。所以,像哈飛這樣的企業(yè),最后落得如此境地也算是情理之中,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