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碳酸鋰成為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一個不確定因素。碳酸鋰價格持續(xù)高企產生的效應不斷向產業(yè)鏈下游傳導,給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帶來不小壓力。
細讀這些車企調價公告,大多說是迫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受產業(yè)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局勢緊張等多重因素影響,去年以來鋰、鈷、鎳等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以電池級碳酸鋰為例,目前每噸報價已突破50萬元,同比增長了近10倍。如果以一款電池容量70千瓦時的純電動汽車推算,僅電池原材料成本就上漲了萬元左右。顯然,對于終端消費者來說,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發(fā)展新能源汽車不僅是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fā)展,構建“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得益于國家超前布局和企業(yè)集體奮進,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市場規(guī)模、產業(yè)體系和技術水平上已形成全球比較優(yōu)勢,產品滲透率已經接近或者達到即將從政策驅動邁向市場驅動的拐點。不過,這一優(yōu)勢領先全球競爭對手還不夠多,市場拐點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今年以來,因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和電池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新能源車企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車企均先后提高了旗下車輛的售價。據汽車行業(yè)關注此前報道統計,3月至今,包括特斯拉、比亞迪、奇瑞新能源、小鵬汽車等等均宣布漲價,根據車型的不同,車輛價格上漲幅度普遍在3000元到1萬多元不等。但漲價并不妨礙新能源汽車的持續(xù)火熱,其中特斯拉更是在8天內漲價三次,盡管特斯拉三次大幅度上調車型價格,但銷售門店依然連展車也被銷售一空。
要看到,美國和歐洲已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加力追趕。其中,美國的目標是要在203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比例達到50%,其補貼政策也從單車7500美元提升到了1.25萬美元。雖然歐盟沒有直接強行規(guī)定新能源汽車銷售的比例目標,但它是用“雙碳”目標來倒逼的。已有機構測算,2025年歐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要達到30%以上,才能夠達到他們的減碳目標;2030年必須達到60%以上,才能實現減碳目標。因此,我們絕不可以掉以輕心。
受芯片供應和產能有限等因素影響,新能源車交車難,熱門車型一車難求,而在漲價前就已下定的準車主,這時候手中的訂單也變得更加值錢了,如一些準車主直接在二手車交易平臺上加價轉讓手中的新能源車。一些新能源車企在銷售中對首任車主有充電換電、保修等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消費者一旦加價購買轉讓的新車訂單有可能無法享受這些權益,業(yè)內人士稱,部分新能源車新車和二手車在服務保障方面有很大差異,因此轉手后會有明顯的折價。除了訂單轉讓,如果是上牌后過戶轉讓還會有二手車處置解釋的風險,消費者更應謹慎。
事實上,產業(yè)鏈上下游從來都是共生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一旦下游不景氣,上游也會受到拖累,原材料的高價格不過就是“非理性繁榮”,難以持續(xù)。梳理此次原材料漲價原因,不排除有市場囤貨炒作、蓄意哄抬物價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但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其根本還在于供求關系緊張。相信在當前超高利潤率的刺激和下游企業(yè)穩(wěn)定原料供應的訴求下,有能力的上游企業(yè)都會加快擴建和釋放產能,這也是市場規(guī)律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加快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已在17個地區(qū)及中國鐵塔公司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試點。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關企業(yè)已在全國設立回收服務網點10127個。動力電池回收、處理,形成正極材料的技術不斷提升,機制不斷完善,都有助于釋放更多碳酸鋰產能,推動價格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