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們拭目以待,靜觀王寧國將如何操盤華虹的時候,卻再無華虹集團和王寧國的消息了。距離王寧國赴任已有兩月,人們心頭的疑云也隨之漸濃:由王寧國掛帥的華虹到底將走向何方?
最近,據接近王寧國和華虹集團的內部人士透露,當前的這種平靜正是所謂的“靜水流深”,它恰恰意味著大變局正在醞釀當中。
華虹、宏力合二為一?
在大家翹首等待王寧國動作的時候,一個傳言在業(yè)內不脛而走:華虹NEC與上海宏力半導體將可能進行產業(yè)整合。對此,本刊記者曾詢問宏力方面,但并未獲得證實。
不過,中國半導體行業(yè)協(xié)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告訴《互聯(lián)網周刊》:“宏力和華虹正在商談合并的事情,有可能華虹會合并宏力。目前雙方還處于一個意向的階段?!?nbsp;業(yè)內資深觀察家、《半導體國際》中國報道主編姚鋼的說法則更加直接:“從內部掌握的消息來看,華虹和宏力兩家企業(yè)很有可能在政府的捏合下,成為一家?!?
合并的傳聞似乎并未讓業(yè)界感到意外。有關人士稱,其實早在2003年,就有力量試圖推動這兩家半導體制造企業(yè)進行整合,但后來卻因故無疾而終。
這一次醞釀合并的消息傳出后,人們立刻將目光盯在了上海宏力半導體和華虹NEC身上。長期以來,這兩家公司都作為中國半導體產業(yè)的標兵而十分引人注目。
華虹NEC是華虹集團旗下最為重要的子公司,主要從事芯片的加工和制造。它成立于1997年,是國家為了推進業(yè)界著名的“909工程”而專門成立的企業(yè)。1999年,華虹NEC二期工程完成,擁有了當時國內最為先進的8英寸生產線。一時間,該公司成為了國內半導體制造領域的一面大旗。
而宏力半導體的建設規(guī)劃則延后至了2000年。而且,由于受到當時突然而至的世界半導體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宏力還放緩了工廠的建設進度,直到2003年才正式投產。
半導體制造業(yè)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固定投資數(shù)額十分巨大。由于華虹NEC是國家“909工程”的主要承擔者,所以它的建設費用幾乎都來源于政府。而宏力半導體則注冊于英屬開曼群島,并且吸引了一些社會資本進入,例如美國超捷半導體等。不過,據姚鋼介紹,宏力更多的資金支持還是來自于政府。
正因為兩家都存在著政府資金的支持,這也就成為合并可能性的一個基礎。合并傳言的另一個背景則是兩家公司均業(yè)績不佳。自2000年半導體市場陷入不景氣周期之后,華虹NEC的業(yè)績便顯著下滑,逐漸失去了國內半導體業(yè)標桿企業(yè)的位置。宏力也同樣受困于行業(yè)周期下行。姚鋼指出:“由于碰到了產業(yè)低谷期,宏力的策略是等到產業(yè)重新起來以后再去建廠。當初他們估計半導體產業(yè)走出低谷期至少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但沒想到2002年以后情況便開始逐漸改變了。”
如果把宏力面對產業(yè)低谷所采取的策略與幾乎和它同時成立的中芯國際相比較,結果頗為耐人尋味。與宏力避開產業(yè)低谷的做法正好相反,中芯國際的策略是充分利用產業(yè)不景氣期,加快投資建廠、加快擴張。到2004年,它已經在上海、北京和天津擁有了七座工廠,其中北京還建設了一條世界上最為先進的12英寸生產線。這樣一來,中芯國際在產業(yè)布局和技術方面大大地超過了華虹NEC和宏力半導體等競爭對手。
在姚鋼看來,正是宏力一開始的判斷錯誤導致了它后來一步出錯、步步出錯,最終遠遠落在了中芯國際的后面,從而失去了和中芯國際一較高下的機會:“當初國家投資全力以赴支持宏力,而中芯國際則完全是靠海外的資金再加上一些自有資金發(fā)展起來的。但是,政府也需要一面旗幟,誰走在前面,它就會先支持誰,并以走在前面的企業(yè)來代表中國半導體行業(yè)的水平?!?
“在Foundry(指代工)市場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边@是半導體制造領域一條公認的箴言。姚鋼認為,面對國內市場上已經遙遙領先的中芯國際,華虹NEC和宏力半導體幾乎沒有什么機會。
不過,雖然在代工領域已經落于對手,但形勢的發(fā)展還是為華虹NEC和宏力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華虹集團希望上馬先進的12英寸生產線,兩家企業(yè)進行資源整合的必要變得非常迫切。
作出這一判斷的根據在于投資建設12英寸生產線需要巨大的資金。據初步估計,建成一條12英寸生產線,總共大約需要20億美元。而與宏力的合并,能夠讓華虹NEC節(jié)約部分資金。
事實上,宏力雖然在廠房的建設上延誤了時機,最終僅建成了一條8英寸的生產線,但也正因為如此,它的兩座廠房均是其后按照12英寸規(guī)格的機型設計和建設的。這種 “小腳穿大鞋”的情況,給了華虹NEC與之合并、并利用其廠房上12英寸生產線的可能性。“這至少可以節(jié)約5億美元?!币︿摲治稣f。
華虹棋局
在這個極有可能的合并背后,華虹集團(以下簡稱華虹)正在擺一盤規(guī)模龐大的棋局。
華虹上馬12英寸生產線似乎理由充分。有消息稱,國內第二代身份證的芯片訂單將會交給華虹等四家廠商來生產,據估計這個市場將高達二百多億元人民幣。有分析師指出,要想在芯片制造領域獲得大的發(fā)展,上12英寸生產線是必須的。此外,還有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是,代工企業(yè)的客戶—那些依靠追求技術進步取勝的芯片設計公司們已經在技術的道路上走了很遠,作為它們的下家,代工企業(yè)自然也必須跟上。
不過,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咨詢人士看來,華虹的12英寸生產線項目必將面臨坎坷荊途,“當前已經上了12英寸生產線的企業(yè),幾乎都還處于虧損之中。而一條12英寸的生產線必須要有二十多個設計公司才能養(yǎng)活,更關鍵的是,即使華虹建成了12英寸生產線也很難跟中芯國際、臺積電等公司搶奪國際上的訂單,如果僅靠國內市場恐怕很難支撐下去。”
無論如何,對于華虹來說,這注定將是一條不平坦的道路。
資金是華虹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盡管有政府的扶持,但面對12英寸生產線的巨額投資,華虹還是曾一度裹足不前。華虹NEC合并宏力的消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傳出的?!坝捎诳梢岳煤炅σ呀浗ê玫?2英寸規(guī)格的廠房,如果合并成功,華虹12英寸生產線的投資就可以省下不少?!崩铉嬲f,“此外,雙方還可以整合8英寸生產線的資源?!?
不過,李珂認為,只是合并還不夠,華虹還必須通過上市籌資,“我覺得它的上市和12英寸線的建設應該是捆綁的?!倍鴩┚沧C券的半導體產業(yè)分析師吳險峰卻不認為當下是華虹上市的好時機。據他介紹,華虹NEC兩年前就有了IPO的計劃,但囿于其差強人意的市場表現(xiàn)而一直未能如愿。
盡管當前半導體市場復蘇的跡象十分明顯,但由于采用國際頂級折舊方式計算,中芯國際目前的財務狀況并不好,而它在美國的股價也一直處于低位?!皩ν顿Y者來說,中芯國際幾乎就是中國芯片企業(yè)的標桿。它都表現(xiàn)不好,憑什么讓投資者追捧你?”吳險峰這樣說道。
華虹的融資之路看來也注定不會順利。不過,這并沒有影響它上市的決心和計劃。集成電路網首席分析師趙元闖與華虹有著很深的往來。他告訴《互聯(lián)網周刊》記者說:“華虹為了上市專門成立了一個公司—華虹半導體。這個公司的股東和華虹NEC的股東完全一樣?!?
華虹遇到的難題除了資金,還有人才。在半導體制造這個領域,高端人才的爭奪一向十分激烈。此前曾有數(shù)位中高層離開中芯國際另謀他就,這讓中芯國際董事長張汝京感到十分無奈。在今年的IC China高峰會上張汝京曾經自我解嘲說:“我們很高興看到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到其他公司做了CEO,與原來的職位相比,他們可謂連升三級?!?
在這些離開中芯國際的高層中,邱慈云是一個重要人物。邱是中芯國際負責天津廠區(qū)的營運副總,今年七月意外離職。邱的去向目前仍然還是個謎,業(yè)內普遍猜測他將到華虹就職。如果猜測成真,華虹將獲得重要的技術負責人,因為邱有著豐富的管理12英寸廠的經驗。另外,據中芯國際的內部人士透露,邱慈云本人在中芯國際很有號召力,一旦他轉投華虹,很有可能有一批人會追隨他。
挑起大梁的王寧國
在華虹醞釀的整盤棋局中,王寧國的到來可謂是非常關鍵的一著。在這個行業(yè)里,王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前,他曾在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設備提供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服務長達二十五年,離職前擔任應用材料公司的執(zhí)行副總裁、亞洲區(qū)總裁。據一位在硅谷從事半導體行業(yè)的資深人士介紹,王寧國在世界半導體界,尤其是華人科技界,可謂是動見觀瞻的人物。
此次王寧國投奔華虹,除了擔任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CEO之外,還將擔任華虹國際公司副董事長、CEO和總裁,以及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出場就身兼多任,足見華虹集團董事會對其重視程度。
在芯片代工行業(yè)有著一個非常獨特的現(xiàn)象,俗稱“名人造芯”。從臺積電的張忠謀,到中芯國際的張汝京,莫不是強有力的“名人”領導。志向遠大的華虹似乎也需要這樣一位 “名人”,姚鋼分析道。王寧國空降華虹,除了帶來“名人效應”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憑借自己的影響力來幫助華虹。在宣布就任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王寧國刻意強調了自己在華虹的任務—將華虹發(fā)展成為國際性的半導體公司。在他看來,“電子行業(yè)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yè)?!?
不過,致力于帶領華虹“走出去”的王寧國,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恐怕就是如何給華虹集團這艘龐大的巨輪訂立方向,是沿著華虹NEC的8英寸線為主,還是發(fā)展其他更高的生產線?
在談到半導體制造企業(yè)的時候,李珂將其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做專業(yè)代工的,稱為‘Foundry模式’,臺積電、中芯國際都屬于這種類型;第二類是產業(yè)鏈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做的企業(yè),包括設計、綜合制造、系統(tǒng)集成等,這種方式被稱為‘IDM模式’,三星和英特爾是典型代表。國際市場上80%的芯片企業(yè)都是做IDM的, Foundry模式只是上世紀90年代才從中國臺灣興起的。”
王寧國所說的華虹的國際化指的應是第二條道路。他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yè)供應鏈主要是由IDM所驅動的,由于背靠著中國這個巨大的電子市場,華虹應該成為國內的IDM公司。事實上,華虹也確實有條件成為國內領頭的IDM公司,因為它旗下的諸多子公司幾乎完整地覆蓋了從設計、制造到集成的所有領域。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吳險峰指出:“如果華虹NEC希望在美國上市,那么與Foundry模式相比,采取美國投資者所熟悉的IDM模式更容易獲得他們的肯定?!?
王寧國的到來讓華虹的上市計劃清晰起來。但是,需要他動用影響力的地方還有很多。此前,中芯國際購買美國應用材料公司12英寸生產線設備的時候,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刻意刁難。據中芯國際的內部人士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汝京不得不赴美住了兩個多月,專門與美國商務部進行談判。
在經歷了這樣的事件之后,業(yè)內人士對有著更深政府背景的華虹集團能否在美國買到12英寸的生產設備倍感擔憂。不過,趙元闖相信,王寧國在應用材料公司的經歷會對華虹從美國購買設備起到積極作用。
相關資料:華虹集團、華虹NEC與909工程
華虹NEC是華虹集團最主要的子公司,1995年,鑒于我國集成電路發(fā)展嚴重落后于國外,原電子部向國務院提交了加速我國集成電路產業(yè)發(fā)展的報告。一年之后,國家對建設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的項目正式立項,這就是業(yè)界俗稱的“909工程?!?
1996年,作為“909工程”的主體承擔單位,上海華虹微電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上海華虹微電子與日本NEC公司合作,組建了上海華虹NEC作為該工程的主要承擔者。同時,服務于這個工程的一系列公司也先后成立,包括上海虹日國際、上海華虹國際、北京華虹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等。
1998年,上海華虹微電子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系列子公司的投資管理型企業(yè)集團。但是,它的主體和標志性子公司仍然是華虹NEC。1999年,華虹NEC建立了我國內地第一條八英寸芯片代工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