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疲軟和人口老化的日本成為蘋果公司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
從經濟活力這個角度來看,恐怕很少人會把日本排在前列,但是蘋果CEO蒂姆·庫克可能不這么看。
理由非常簡單—過去兩年,日本是蘋果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在截至9月28日的2013財年中,蘋果在日本市場的銷售額上升27%至135億美元,在中國市場和亞洲其他市場則分別上升12.8%和4.1%。當然,增長速度快并不是因為日本是個基數很小的市場。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報告顯示,日本是全球第四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前三位分別是中國、美國和印度。
不僅如此,在上個財年,日本是蘋果僅有的營業(yè)利潤增長的5個市場之一,而且是蘋果全球利潤率最高的市場。對于正在開始遭受質疑的蘋果來說,日本算得上一個意想不到的拯救者。
問題是,為什么會是日本呢?老齡化和經濟持續(xù)疲軟對于蘋果這樣的公司應該是明顯的難題。日本總務省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1.26億人口中,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共有3186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5%。比如去年第三季度,三星曾在日本售出了190萬臺設備,但是隨后的幾個季度三星在日本的銷量出現了持續(xù)下滑。
競爭對手 蘋果最近兩年獲得增長的原因之一是日本本土競爭對手自身的困境。最近兩年日本的電子企業(yè)都遭遇了歷史性的虧損,隨之而來的是大幅裁員和收縮戰(zhàn)線。蘋果在日本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夏普和富士通也是如此。此外,NEC和日立都在今年退出了智能手機市場。這給蘋果提供了難得的增長時機。
運營商 運營商過去在日本有太強的統(tǒng)治力,幾乎所有的日本手機都是運營商深度定制的。而拒絕任何定制的風格也讓蘋果此前錯失了很多和日本運營商的合作。但最近兩年隨著競爭的激烈和同質化,越來越多的日本運營商開售蘋果產品。9月份,日本第一大移動運營商NTT DoCoMo開售iPhone,而日本另外幾家大型運營商如KDDI和軟銀則早就銷售iPhone。
好產品 當然,這一切最核心的還是蘋果的產品本身。雖然三星等安卓系統(tǒng)產品的性能越來越好,但蘋果手機和平板電腦無疑還是最佳的產品。手機方面雖然競爭對手在屏幕尺寸和拍照等方面有某些優(yōu)勢,但整體的軟硬件體驗來說iPhone仍然是最好的;而iPad則更是擁有較大的產品優(yōu)勢,安卓和微軟系統(tǒng)的產品還沒達到接近的水準。
除了爆發(fā)的時機之外,蘋果在日本大受歡迎其實并不是意外,這和蘋果產品在全球其他市場的情況是一樣的。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日本的公司為什么沒抓住機會?
和其他市場的蘋果競爭對手不同,日本的手機制造商在蘋果之前就向消費者提供各種智能手機應用了,比如觸屏、手機支付、導航、高速上網等等,而且日本公司生產了約50%的智能手機零部件,其中也包括iPhone,20%到30%的iPad零部件也是由日本公司提供的。
日本電子企業(yè)曾經的強大是最初的誘因。正因為早期的強大和領先地位,日本的電子企業(yè)將自己的戰(zhàn)線拉得過長,比如索尼這樣典型的公司就同時擁有電視、手機、電腦、游戲機、芯片等業(yè)務。當業(yè)務陷入困境或者遭受iPhone這種顛覆性的挑戰(zhàn)時,這種公司很難有足夠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來應對。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日本公司的策略都是交叉持股式的防守策略,這進一步導致了日本公司整體上的糟糕表現和調整難題。
當然,日本公司從來就不缺少創(chuàng)新,其每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僅次于美國和中國公司。很多日本手機的功能都很好,甚至超過iPhone,比如防水功能、屏幕、拍照效果、電池續(xù)航等。但這些基于性能的創(chuàng)新很難真正打動消費者,消費者需要的僅僅是做工可靠,某些性能不錯的產品,而這正是日本公司長久以來的制造業(yè)思維。這么看來,最后讓有本土優(yōu)勢的競爭對手失去領先優(yōu)勢的是它們缺少一個太清晰的戰(zhàn)略。強大可以表現為多個方面,但戰(zhàn)略上的強大和明晰才會有更好的未來。商業(yè)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