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作為數字電視機卡分離三大方案之一的清華UTI技術結盟央視的數字電視平臺—中數傳媒,進入中國有線和中廣有線的地方有線電視網中開始產業(yè)化試點。預計今年年底之前將會有2萬個機頂盒部署實施,明年年中將達到4萬個機頂盒。
這是繼今年4月,信息產業(yè)部將另一方案—深圳國微的PCMCIA技術頒布為機卡分離行業(yè)推薦標準后的一次影響較大的市場選擇。清華UTI和深圳國微的PCMCIA兩種方案分別代表了針對本地特定需求的標準和國際流行方式。在有線網絡運營商越來越重視增值業(yè)務的“后平移時代”,中國的數字電視無論從運營模式還是技術選擇上,都逐漸顯現(xiàn)出明顯的中國特色。
降低數字化成本的關鍵
所謂機卡分離,是指將數字電視終端中的通用部分獨立出來,做成“機”,而把各地有線網絡運營商的條件接收系統(tǒng)(CA)和電子節(jié)目指南(EPG)、中間件、數據廣播等數字電視增值業(yè)務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放進“卡”里。這樣,機頂盒就具有了通用性,而卡則根據運營商和用戶的不同需求定制或選用。
機卡分離對于數字化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一是降低了機頂盒價格;二是使得增值業(yè)務的開發(fā)更加靈活。
在目前數字電視整體平移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送機頂盒的成本難以消化。一方面使廣電背上了高額債務,另一方面用漲價方式收回成本在民間頗有怨言。廣電內部人士透露,在付費電視和增值業(yè)務很不確定的情況下,機頂盒送出去靠基本漲價費六年至七年才能收回,這期間豈不是白為銀行打工了嗎?六七年后,盒子自然折舊就差不多了,再加上技術折舊,到時剛剛收回投資就又要進行新的投資,這還要假設這六七年間用戶不會轉向電信服務而退網;假設機頂盒100%穩(wěn)定運行;假設期間沒有CA被破解;假設期間沒有病毒的大面積干擾;假設期間沒有因業(yè)務升級而需要更換機頂盒。否則,后果就更加難以預料。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化不要說賺錢,不賠錢就不錯了。
要想推動數字電視發(fā)展,就必須降低成本。而按照現(xiàn)在機卡一體的方式,全國有幾百家有線電視運營商、22種CA分割市場,造成機頂盒必須要為某一城市定制,不能實現(xiàn)量產就導致成本高啟不下。
機卡分離的目標就是消除各地電視運營平臺和用戶需求差異化,減少機頂盒功能、實現(xiàn)量產,降低機頂盒的成本;將地區(qū)差異性和用戶差異性都體現(xiàn)在卡上,靠用戶自愿購買這些擴展業(yè)務,減少廣電投資。
對數字電視廠商而言,數字電視一體機的普及更需以機卡分離為前提條件。數字電視一體機主要針對的是新興家庭,根據數字電視發(fā)展情況看,更多的家庭在買第二臺電視機時將會選擇一體機,其市場容量前景可觀。但讓家電廠商為某一城市去制造一體機不可能,讓運營商來賣一體機更不現(xiàn)實。只有機卡分離,數字電視一體機才能像模擬電視那樣進入商場銷售。
三種技術的標準之爭
目前,我國存在三種機卡分離技術方案:基于PCMCIA接口和基于USB接口的兩種“大卡”方案,基于智能卡接口的“小卡”方案。兩種大卡中,PCMCIA是由深圳國維和大唐微電子合作開發(fā)的,基于USB接口的UTI是清華大學開發(fā)的;小卡方案則是上海交通大學研發(fā)的。
今年4月3日,信息產業(yè)部公布了包括數字電視接收設備基礎標準、接口標準、機頂盒標準和機卡分離標準等四大類數字電視相關推薦性標準。PCMCIA技術成為機卡分離的行業(yè)推薦標準。
不過,很快信產部產品司副司長肖華表示:此次頒布的數字電視機卡分離標準,是行業(yè)推薦性標準,對于推薦性行業(yè)標準而言,此次出臺的標準不是唯一的,而且肯定不會要求運營商強制執(zhí)行。
清華UTI方案產業(yè)化實施單位—數字太和公司的副總經理王飚舵說,UTI方案現(xiàn)在已經通過了信產部四所的測試,進入了最后的流程階段,再加上標準的公示期,應該在年內可以正式頒布為行業(yè)推薦標準。
而上海交大的智能卡方案目前還沒有提交完整的產品,尚未進入標準化的第一階段,成為標準尚遙遙無期。
從產業(yè)合作的角度看,海信是PCMCIA方案的鐵桿盟友;海爾、創(chuàng)維則與UTI關系緊密,而智能卡的主要合作伙伴是天柏,但是智能卡缺少CA支持。
所以,無論從標準化還是產業(yè)化角度看,PCMCIA和UTI是機卡分離的主要競爭對手,而且他們在政府部門里也有各自的支持者,最終都成為行業(yè)推薦標準的可能性很大。就同一類產品頒布兩個以上標準,這在信產部也是有先例的。
運營商為誰買單?
事實上,標準對市場影響并不大。海信負責機卡分離的工程師鄧澤學說,信產部的標準頒布并沒有對銷售產生明顯拉動。數字太和方面也不認為成為標準后,會對市場有明顯的提升。
事情關鍵在于有線網絡運營商的態(tài)度。雖然運營商亟待機卡分離的成熟應用,但標準并不能打動他們,他們需要看一個個試點的效果。
今年春節(jié)前后,大唐微電子聯(lián)合海信在內蒙古做了100戶試點;深圳國微在深圳安裝了500臺機頂盒,在杭州和西湖數源針對用戶的第二臺機頂盒市場做推廣。數字太和除了在中國有線和中廣有線的部分城市開展試點外,還有河北的石家莊、唐山等五六個地區(qū)試點。上海交大則在上海的金山石化企業(yè)有線網進行試點。
深圳國微的副總經理帥紅宇說,PCMCIA是國外比較流行的方案,技術成熟度高,無論是美國的POD標準,還是歐洲的DVB-CI標準,其基本的物理接口都是PCMCIA接口。已經在數字電視終端接收機中大量應用,經過了量產的考驗,被認為是非常實用的一個接口。
清華大學數字電視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興軍說,UTI方案是完全自主研發(fā)的,它與PCMCIA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僅把CA放進卡里,還包括了EPG、數據廣播、下載器(Loader)、中間件等。在中國,只把CA分離出來,并不能解決機頂盒差異化的問題,而且在CA實際用戶不多的情況下,也不能真正降低運營商的投資,反而卻增加了接口的投資。
在國外,付費電視產業(yè)非常成熟,數字電視主要收費來自預付費頻道,因此CA是機頂盒最重要的應用。但是中國的付費頻道尚不成熟,有線網絡運營商推進數字電視,眼光更多的放在點播、游戲、搜索等增值業(yè)務上,機卡分離對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在簡單機頂盒的基礎上,利用這個“活口”,平滑升級,如硬盤、回傳等,開展各種增值業(yè)務,創(chuàng)造增值收入。
是選擇一個國外成熟的技術,還是選擇切中增值業(yè)務要害的本地技術,運營商的選擇無外乎在產品成熟度和需求滿足二者之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