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fā)表在核技術雜志的分析資料來看,切爾諾貝利災區(qū)兩起爆炸事件的目擊者稱:第一起爆炸是核泄露而不是蒸汽爆炸。
提到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總是讓人思緒不寧,觸目驚心。
1986年4月26日,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發(fā)生失火,引起爆炸,據估算,核泄漏事故后產生的放射污染相當于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爆炸使機組被完全損壞,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露,塵埃隨風飄散,致使俄羅斯及烏克蘭許多地區(qū),乃至歐洲都遭到核輻射的污染。
但是,很多人卻在好奇,這場災難在短短的幾秒鐘,是如何發(fā)生的?
根據幾個目擊者介紹,切爾諾貝利導致的兩起爆炸事件,第二次爆炸發(fā)生的時間,僅比第一次爆炸晚了幾秒鐘而已。
第一次爆炸被普遍認為是蒸氣爆炸,其中熱冷卻水中的能量與核反應堆堆芯產生的能量一起對蒸汽加壓,使得反應堆以爆炸的方式破裂。
第二次爆炸稱為氫爆炸,其中由燃料表層中的鋯和蒸汽之間發(fā)生放熱反應,產生的氫很快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爆炸。
據某研究機構表示,切爾諾貝利事件真實的成因可能并非如此。
核物理學家Lars-Erik De Geer和他的團隊認為,第一次發(fā)生的爆炸更可能是核爆炸。
在隨后的三秒鐘內,發(fā)生蒸汽爆炸,使反應堆破裂,以更低的海拔將核輻射碎片送入太空中。這兩次爆炸將放射性物質射入空氣,并擴散至歐洲大陸。
位于列寧格勒的鐳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分析了在爆炸中產生的氙同位素,發(fā)現(xiàn)它們是最近在核裂變的情況下產生的,這表明核爆炸的確發(fā)生了。
反應堆的檢查結果也表明,核爆炸產生的高溫使2米厚鋼板融化。而當時的VG鐳研究所在莫斯科北部,也就是切爾諾貝利北部的Cherepovets鎮(zhèn)發(fā)現(xiàn)爆炸產生的氙氣同位素。
但Cherepovets并不在切爾諾貝利核污染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如果工廠發(fā)生的是核爆炸,會比蒸汽爆炸噴射高度更高,溫度也更高,噴射物也會擴散至Cherepovets。
并且,通過評估當時整個地區(qū)的天氣情況,物理學家還確定,Cherepovets鎮(zhèn)的氙同位素是由于核碎片噴射到更高的海拔而產生的碎片,而不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吹過來的那些由于反應堆核破裂而產生的碎片。
這項新的研究重新定義了切爾諾維蘭災難的起因,同時,也為日后潛在發(fā)生的類似核泄漏事件提供了有用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