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程序員都喜歡自詡為“碼農”、“IT民工”,而昨天一則消息官方石錘了這一群體成為“新生代農民工”。
昨日晚間,人社部網站消息顯示,農民工工作司發(fā)布《2020年北京市外來新生代農民工檢測報告》,報告中將從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è)的就業(yè)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定義為“新生代農民工”。隨即,#新生代農民工#登上熱搜,引發(fā)網友熱議。
報告顯示,2020年監(jiān)測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占比達到50.1%,男性占比高于女性。新生代農民工中男性占比為66.3%,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男性占比高于女性32.5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9.1個百分點。就業(yè)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從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è)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比大幅提高。
另外,報告顯示,2020年就業(yè)人數前五位的行業(yè)依次為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yè),制造業(yè),建筑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住宿和餐飲業(yè),共吸納67.2%的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
百度百科對“新生代農民工”詞條是這樣定義:“新生代鄉(xiāng)籍工指的是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進城從事非農業(yè)生產6個月及以上的,常住地在城市,戶籍地在鄉(xiāng)村的勞動力,是新時代的產業(yè)工人。他們很早進入社會,游離于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基本沒有從事過農業(yè)生產,不像父輩那般依戀鄉(xiāng)村。他們努力想變得和城市里的同齡人一樣,但受到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等種種因素制約,城市對于他們來說依然沒有歸屬感。”
事實上,早在2019年官方就曾將程序員提入勞動人民的行列,不過更多解讀偏向于將計算機列入勞動密集型產業(yè)。
網友認為,從事信息軟件相關人群逐漸被貼上“工作壽命不長”和“工作強度高”的標簽,而農民工實際和農民工的相似之處太多了,無非是一個在寫字樓里,一個都是在工地上,結果都是一樣的,沒法在大城市安家。
網友列舉以下場景表明二者的相似度:傳統(tǒng)農民工從事體力活,而程序員則在互聯網公司996,不僅拼體力還拼腦力,甚至比傳統(tǒng)農民工更累;傳統(tǒng)農民工在食堂吃工作餐,也點外賣,背井離鄉(xiāng)生活在出租屋,周末也不會出去玩,也沒有高消費,大概率都在攢錢回家買房子,娶媳婦。
很多程序員在群里表示,雖然之前自嘲為農民工,但現在官方定義為新生代農民工在心里上是不舒服的。網友反駁認為,實際上互聯網就是現在時代的新基建,從事信息軟件相關人群就是積極參與新基建的農民工。
當然,一個新聞發(fā)生后,少不了很多段子:
這本書有一起共讀的嗎:
當然,作為21ic家的小編也已妥妥屬于“新生代農民工”。21ic家認為,我們應該認清現在的現實,不要認為這種稱呼是具有“冒犯性”的,“內卷”時代下只有繼續(xù)提升自身現有價值,認清腳下的路,為勞動密集型行業(yè)謀求應有的政策、福利和待遇,才能打破現狀。
對于這個消息,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