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包括產業(yè)的智能化轉型,都離不開傳感器技術的進步。傳感器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yè)中的基礎類產品,也是重點發(fā)展的新型電子元器件中的特種元器件。
想要獲得智能程度高的預期AI,必須要依靠各種傳感器獲得的海量數據作為訓練集。傳感器種類繁多,可達近萬種,未來傳感器出貨量可達到幾億甚至數十億,這必將造就另一個萬億級市場。
近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傳感驅動智能變革”主題論壇發(fā)布了《中國MEMS及先進傳感器產業(yè)發(fā)展藍皮書》,對行業(yè)現狀和前景作出了清晰的評估和長遠的展望。同時,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yè)聯盟人工智能專家委員會成立,代表著行業(yè)對當前人工智能發(fā)展趨勢的深度布局進一步展開。
中國傳感器物聯網產業(yè)聯盟副秘書長、國家智能傳感器創(chuàng)新中心副總裁朱家麒表示,傳感器小尺寸、低成本、低功耗、易制性高等特性,很多都是依靠半導體的性質在推進的。
朱家麒預計,到2021年, MEMS這一個技術帶來的市場將達到200億美元。對于整個傳感器的角度來說,可能意味著上千億美元的龐大市場。他進一步指出,中國雖然消耗了全球接近50%的傳感器,但是國產率非常低。
另外,在論壇上,領域內多名專家與企業(yè)家還圍繞傳感器與人工智能等話題共同進行了深入探討,Wave Computing首席技術官Dr. Chris Nicol、mCube中國區(qū)總裁謝平、上海聯影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席主席張強、上海交通大學梁曉峣教授、Efabless CorporaTIon的CEO Michael S. Wishart等嘉賓做了主題式發(fā)言。
其中,梁曉峣教授表示,市場需要的不是好芯片,而是好用的芯片。他指出,現在很多公司設計出了許多好的AI芯片,它們算力、功耗等硬指標上都很好,但是它們沒法用。因為其他的軟件公司不知道如何發(fā)揮出這些芯片的算力。
另外,梁曉峣教授還提到,當一家AI芯片公司弱小的時候,唯一能夠雪中送炭只有學術界,因為學術界比這些弱小的公司更困難。
在最后的圓桌討論環(huán)節(jié),多位嘉賓談到了傳感器與AI的融合中最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雅觀科技CMO林偉表示,傳感器的市場未來無限龐大,每個房子里將會用60到100個設備,這幾乎是純增量市場這是最大的機遇。
關于最大的挑戰(zhàn),林偉認為,主要是中國仍然在閉門造車。傳感器市場不是靠砸5000億元就能搞定的,中國企業(yè)仍然需要遵守一些客觀規(guī)律,歐洲就有不少“小而美”的企業(yè)。中國不能自大,更不能封閉,還是要擁抱全球的技術力量。
來源:集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