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為了用系統(tǒng)時間給采集的數(shù)據(jù)文件進(jìn)行命名而弄了老半天,所以現(xiàn)在整理一下,既為以后不時之需,又為具有同樣問題的同仁提供參考!
程序的截圖如下:
圖中,“基本路徑”是用來提取所要存放的文件位置的,我這里選擇了桌面。后面的“1.txt”當(dāng)然是隨便選的,因為路徑必須選到具體文件才能點確定。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將文件存儲在當(dāng)前vi的位置,用的是“Current VI's Path”(見下圖)。圖中的“..files”是要新建的文件夾的名字,如果直接保存的話這一步就可以省略了,不過一般生成的文件還是分文件夾保存比較好(要養(yǎng)成好的編程習(xí)慣哦O(∩_∩)O~)。
下面的“.txt”當(dāng)然就是要保存的文件格式啦···
還有“%x-%H-%M-%S”則是文件名里時間的顯示格式,對應(yīng)前面板里的“2009-12-10-12-39-58”(這么晚了還沒吃飯呢~~~~(>_<)~~~~ )。這個具體的語法可以查閱LabVIEW里的Context Help文件,在這就不廢話了O(∩_∩)O~
補(bǔ)充:
下圖是剛截得的,不知你看出它跟上面第一個圖的不同之處沒?!
第一個圖中所建立的文件夾“files”是與“桌面”同級別(并行)的,而上面這個圖的文件夾則是在“桌面”上(包含)建立的。程序里的不同之處就是第一個圖是“..files”,而上面這個圖中則是“.files”。對于其它的情況,大家也可以去嘗試嘗試,實踐出真知(⊙o⊙)哦?。。?/p>
下面這個是做成了可調(diào)用的子V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