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說最怕開家長會,因為每次一開家長會,就會發(fā)現(xiàn)其他孩子又學這個又學那個,自家孩子明顯落后。還有許多父母說最怕開家庭會議,因為老人開口就是“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你看我們的孩子還像話嗎”。在這種焦慮氛圍下,大家只能將教育理解為速成,盡快出成績,盡快達到讓別人滿意而非讓孩子滿意的效果。
在量子波動速讀騙局中,最讓我感慨的是,本是受害者的孩子們最終卻成了騙子的合謀者。
這幾天,一段視頻刷了屏,榮登最莫名驚詫新聞榜首。在視頻里,一群蒙眼孩子人手一本書,以飛快速度嘩啦啦翻書,動靜不小。你以為他們在參加翻書大賽?其實他們是在參加量子波動速讀大賽。
相關(guān)機構(gòu)的說法是:在高速翻動書本的過程中利用HSP高感知力進行量子波動速讀,就能在1至5分鐘內(nèi)看完一本十萬字左右書籍,過目不忘,然后復(fù)述,“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這個顯而易見的騙局,居然成了許多家長的“高大上”選擇。
很多人嘲笑這些孩子的父母,認為“父母的智商才是孩子成功路上的最大絆腳石”。也有媒體分析,這些父母之所以交上一筆智商稅,是因為心里有個“神童夢”。但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父母其實無此奢望,所求無非是自家孩子能“跟得上”。
每個父母都不清醒、不敬畏科學嗎?當然不是,但焦慮往往會壓倒清醒。
其實咱們這一直有“教育速成”的傳統(tǒng)。古代教育無論讀經(jīng),還是生活儀態(tài)的要求,本質(zhì)都是抹殺童年的表現(xiàn),最受長輩贊譽的往往是年少老成的“小大人”。這種思維直到今天仍有市場,許多家庭對五六歲孩子的要求,已經(jīng)以十五六歲作為標準。
很多人曾經(jīng)以為,這一代年輕父母可以扭轉(zhuǎn)這一局面,但教育焦慮反而加劇了教育速成觀念。這也讓騙子們擁有了更多空間,他們的騙術(shù)并不高明,甚至一擊即破,但總有那些擔心自家孩子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家長和長輩,對這類騙局趨之若鶩。
在量子波動速讀的騙局中,最讓我感慨的是,本是受害者的孩子們最終卻成了騙子的合謀者。正是他們認同量子波動速讀的“成效”,才讓更多家長在騙局中越陷越深。
但錯不在孩子,面對家長和長輩的焦慮與督促,他們并沒有說“不”的權(quán)利,更不敢說自己什么也沒學到。
作為當下中國孩子的父母乃至長輩,面對贏在起跑線的教育軍備競賽,每個人都在交智商稅,無非多少之分?;◣兹f元讓孩子去學量子波動速讀,還有之前媒體曾報道的打著“開發(fā)松果體”和“全腦教育”旗號,造就“超感創(chuàng)作力”和“腦屏成像”,七天就收費6.8萬元的培訓課程。這些當然都是交智商稅的表現(xiàn),但絕非孤例。說到底,當中國父母和長輩們用揠苗助長的方式,賦予孩子遠超其自身年齡的期望時,孩子要么就走向反叛,要么就為了讓大人滿意而選擇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