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存儲芯片進口總額達886.17億美元,同比增長38.8%。其中,韓國產芯片的進口規(guī)模達463.48億美元,同比大增51.3%,在總進口中占52.3%。
得益于全球存儲芯片需求強勁以及價格的猛漲,作為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公司之一的三星電子賺的盆缽體滿。
UMC臺聯電也給自家的28nm找到了新的領域,他們宣布與美國Avalanche公司合作研發(fā)28nm工藝的MRAM存儲芯片。
存儲芯片近年來價格瘋漲,三星存儲業(yè)務利潤大增,幫助三星電子的利潤維持增長。下半年三星的利潤增長或許還得依賴存儲芯片這塊業(yè)務,下半年是手機的旺季,勢必會推動柔性OLED面板的需求增加,這也將會給三星帶來利潤的增加。
三星昨天宣布量產新一代的8Gb LPDDR5內存顆粒,加上此前的16Gb GDDR6、16Gb DDR5內存顆粒,三星在新一代內存標準上已經完成布局,目前正在加速量產中。與三星、美光、SK Hynix相比,國內公司在DRAM內存芯片生產上依然是0,還處于研發(fā)階段。紫光旗下的西安紫光國芯雖然有DDR3、DDR4內存顆粒生產,不過技術來源還是已經破產的奇夢達。如今又一家國產公司開始生產內存芯片了,合肥長鑫已經投產8Gb LPDDR4芯片。
存儲芯片作為半導體元器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在內存、消費電子、智能終端等領域均有運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發(fā)展,其在整個產業(yè)鏈中扮演的角色將更加重要。過去,我國的存儲芯片基本依賴于進口,三星、東芝、SK海力士、美光等美日韓企業(yè)占據主要市場份額。近年來,國家把集成電路產業(yè)列為“十三五”期間重要的新型戰(zhàn)略性產業(yè),國產化“存儲芯片”開始逐步崛起,以長江存儲、晉華、長鑫等國內企業(yè)在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為“中國芯”貢獻自己的力量。
研發(fā)存儲芯片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其功能與作用上,對于國家而言,大力發(fā)展存儲芯片產業(yè)有重要的意義。
在韓國出口的產品中,半導體、石化、石油產品及電腦產品都是兩位數增長,其中半導體產品出口額達到了111.6億美元新高,比上個月增長了39%,而這主要得益于穩(wěn)定的內存芯片價格,實現了21個月連續(xù)增長。
芯片存儲的價格不斷上漲對于手機等硬件廠商而言至關重要,持續(xù)上漲對于整個市場健康發(fā)展極為不利。近兩年芯片存儲市場存在明顯的操縱跡象,對此,中國反壟斷機構約談了全球三大存儲廠商。根據市場調研機構DRAMeXcha
4月26日上午消息,由于存儲芯片出口向好,三星電子季度利潤超出分析師預期,但該公司也警告稱,未來幾個月的智能手機需求面臨挑戰(zhàn)。
當前全球存儲芯片主要為韓美日三國所占有,中國的三大存儲芯片企業(yè)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福建晉華近期紛紛開始安裝機臺預計今年下半年投產存儲芯片,這將有望打破韓美日壟斷存儲芯片的局面。
對于三星來說,其支柱業(yè)務就是屏幕、內存/閃存以及處理器的代工,由于在這些領域持續(xù)保持強勢地位,所以他們也是大賺特賺。之前三星公布了第一季度的運營利潤,將達到147億美元,同比增長57.58%,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而消
知情人士稱,中國已經啟動了對東芝公司出售存儲芯片業(yè)務的審查,商務部反壟斷官員對SK海力士公司在這筆交易中扮演的角色感到擔心。
據報道,分析師預計,三星存儲芯片業(yè)務利潤將在第三季度創(chuàng)下紀錄。受此消息提振,三星股價周二在韓國股市開盤后大漲4.5%。三星股價今天在早盤交易中上漲4.5%,創(chuàng)下自2016年10月份以來的最大盤中漲幅。截至首爾時間周二10:14分(北京時間周二9:14分),三星股價在盤中交易中上漲10.8萬韓元至267.2萬韓元,漲幅為4.21%。三星當前股價上漲4.2%
北京時間9月14日上午消息,據報道,蘋果投入30億美元參與貝恩資本對東芝存儲芯片業(yè)務的競購。
雖然全球DRAM供應短缺的問題正得到逐步緩解,但供需之間仍存在充足的缺口——至少能夠讓各芯片制造商繼續(xù)迎來創(chuàng)紀錄的營收總值。
手機存儲芯片的速度一代比一代快,之前的高規(guī)格eMMC 5.1已經被UFS 2.0、UFS 2.1代替,而下一代UFS 3.0標準也將很快到來。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物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快速發(fā)展,存儲器產品的應用市場也隨之逐步開拓,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此前東芝出售了自己的芯片部門,此事讓東芝與合資伙伴西部數據產生了隔閡。在東芝看來,出售芯片業(yè)務能夠填補因美國核電子公司成本超支而形成的數十億美元的資產負債。但是西部數據則認為,東芝所做的任何交易,都應該獲得他們的同意。
今年以來各類手機元器件頻頻出現缺貨漲價的情況,其中存儲芯片是最顯著的代表,價格一再飆升。而元器件的漲價也令終端消費電子產品隨之提價,讓不少準備購買的消費者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