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CNBC評論員鮑勃·皮桑尼(Bob Pisani)周一撰文稱,谷歌在2004年的IPO(首次公開招股)交易是一場“災難”。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關(guān)于谷歌的IPO交易,有兩件事在我的記憶中縈繞不去:那一場“荷蘭式拍賣”在當時是個災難;彼時許多人都不知道谷歌到底是干什么的,或是不確定谷歌上市后將以何種方式騰飛。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些荒謬,但在2004年向人們解釋搜索引擎的概念確非易事,哪怕其誕生的時間實際上還要更早幾年。即使能解釋明白搜索引擎是什么,也沒人能想明白,谷歌到底如何才能利用這種產(chǎn)品來創(chuàng)造一個價值億萬的行業(yè)。
谷歌在2014年8月19日IPO上市,當時人們并不覺得谷歌將來會大有可為。谷歌修正后的IPO定價區(qū)間為每股85美元到90美元,其最終的掛牌價格為85美元,也就是在這一定價區(qū)間的下限。谷歌以此定價發(fā)售了1960萬美元股票,而該公司原本希望以每股108美元到135美元的價格發(fā)售2590萬股股票。
掛牌首日,谷歌股價報收于100.34美元,與IPO定價相比上漲了18%,表現(xiàn)還算不錯;但對于這家被許多人視為自2000年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破滅以來最熱門的科技公司來說,這種表現(xiàn)顯然談不上驚艷。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部分原因在于谷歌上市的方式,這家公司堅持使用備受爭議的“荷蘭式拍賣”的方法。在所謂的“荷蘭式拍賣”中,投資者需要輸入想要購買的股票數(shù)量以及愿意為這些股票支付的價格,而后出價最高的投資者可優(yōu)先購得股票,直到所有股票被賣光時為止。很明顯,谷歌創(chuàng)始人們心中所想的公司價值與公眾愿意支付的價格并不那么相稱。
另一個問題則在于,當時的市場狀況低迷:納斯達克市場處在多年低點,科技類股陷入了“失速”狀態(tài),多樁科技公司IPO交易都已被推遲或取消。
與此同時,谷歌在那時還面臨著負面的公關(guān)新聞,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其如何登記那些已被授予現(xiàn)職員工和前員工的股票一事提出了質(zhì)詢,以及塞吉·布林(Sergey Brin)不合時宜地接受了《花花公子》的采訪等。還有一個問題是,100美元的股價意味著,谷歌股票的市盈率達到了40倍左右。
但從長期來看,以上所述的這些問題都無關(guān)緊要。盡管開端帶著那么點兒災難意味,但在2004年,正是谷歌令整個股市醒了過來。在谷歌上市以前,谷歌搜索已經(jīng)存在了數(shù)年時間,但IPO交易才使其成功地引起了大眾的關(guān)注。一旦人們開始使用這種產(chǎn)品,所有人就明白了谷歌搜索到底有多么強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時很多人都從雅虎轉(zhuǎn)向了谷歌。至于Ask Jeeve是等其他競爭對手,在谷歌面前只不過是個笑話。
同年年底,谷歌股價與其IPO定價相比就已經(jīng)翻了一番。
順帶一提,“荷蘭式拍賣”對于公司IPO交易而言從來就沒有真正成功過。除了谷歌以外,還有其他幾家公司曾使用過這種方式,例如在2007年5月份上市的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等。對于美國國債的發(fā)售交易來說,這種方式很管用;但對于公司的IPO交易,卻從來都沒有管用過。
其原因在于,華爾街覺得讓大眾來決定一只股票的定價不是個好主意,認為按照公司的理論價值來進行定價要比這種方法好得多。但是,從某些公司IPO以后的股價波動來看,這種方法可能也并不是什么“精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