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談到消費級別降噪耳機,必然躲不開Bose的QC系列。
QC系列的厲害之處在于能夠在保證佩戴舒適度的同時,提供相當好的降噪功能,并且對不同消費者使用習慣的不同場景,也有多款產(chǎn)品可以選擇。直到上個月,我還一直都在用我兩年前購入的一臺藍色限量版 QC35。
一年將近50次的飛行讓QC35成了我這兩年來,僅次于iPhone,使用頻率最高的電子設備。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有不少廠商也推出了自己家的降噪產(chǎn)品,但在綜合體驗上能夠匹敵Bose家QC系列的,完全沒有。
8月底的IFA展會上,Sony發(fā)布了自家第三代的降噪式頭戴藍牙耳機WH-1000XM3,官方表示降噪能力提升了4倍。
但因為三千元左右的售價著實不低再加上逛展匆忙,確實沒幾乎仔細試用,我沒有抓住在柏林搶先購入這款 Sony 家降噪旗艦的機會。
當然,放棄那次購買機會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囊中羞澀,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實我之前也短時間體驗過Sony家WH-1000X系列的前兩代產(chǎn)品,雖然這款產(chǎn)品誕生之初就對標Bose家降噪旗艦QC35。
但前兩代產(chǎn)品確實與QC35還有挺大差距,再加上這兩款產(chǎn)品售價并不堅挺,不僅僅是經(jīng)銷商渠道,Sony自己時不時都打折扣促銷,以至于1000XM3出到第三代時候,我還是態(tài)度謹慎,不想輕易入坑。
但在柏林簡單上手時候,我對1000XM3其實還是有了個初步印象,先不談降噪水平,佩戴舒適度和整機重量確實比前兩代好了不少。
于是剛好自己QC35用了兩年實在太舊,又借著一周前在日本出差的機會,入手了這款WH-1000XM3,準備換個陣營體驗一下。
一周的體驗時間,下面的內(nèi)容會重點從以下幾個維度談談我對 WH-1000XM3 的體驗:
1、機身做工和佩戴舒適性
2、降噪能力和音質(zhì)
3、續(xù)航能力和使用便利性
“Bose化”的輕量機身,依然對大頭不是很友好
要知道對于頭戴式降噪耳機這種長時間佩戴的設備來說,舒適度是非常關鍵的。
Sony在做1000X的前兩代時候,還是放不下自己對于耳機質(zhì)感的要求,用了大量的皮質(zhì)材料,所以導致耳機很沉,也很壓頭。
1000XM3應該說Sony在保持原有外觀設計的基礎上改變了思路,用了更多塑料材質(zhì),使得機身的整體重量降低了20克,整體重量降低到了255克。將近10%的減重非常直觀讓耳機一上手的感覺就變得更輕。
↑↑↑再次感謝虎嗅團隊曾西瓜老師的出鏡
而為了讓佩戴感更加舒適,WH-1000XM3也調(diào)整了頭梁造型以及增大了耳墊面積,提升了佩戴感受,與前兩代完全不同。
有得必有失,大幅減重就意味著對于輕量化材質(zhì)的追求,用上更多塑料的WH-1000XM3,會讓你有更加熟悉的“Bose質(zhì)感”。畢竟佩戴感一直是Bose的強項,Sony學習借鑒也是應該的。
但是Sony為了一定程度降低機身塑料感,給機身的塑料外殼加了一層類膚質(zhì)涂層,其實略微有點畫蛇添足,比較容易粘油刮花,我入手黑色版本僅僅是用了一周,機身就看上去不是很新了。
但相比于QC35,WH-1000XM3的佩戴感受雖然可以幾乎打個平手,但還是差了一點,耳罩稍微有點大會容易讓人更有壓迫感。
另外在同時對比QC35和WH-1000XM3時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兩款耳機的頭梁都非常輕且彈性很好,但是WH-1000XM3頭梁頂部的收窄程度要比QC35更多,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對于頭大用戶來說,WH-1000XM3會稍微有點夾耳朵。
整體來說,WH-1000XM3對佩戴感這一層級的提升,已經(jīng)補足了前兩代產(chǎn)品的最大硬傷,讓Sony有了和Bose抗衡的資本。
降噪耳機最佳音質(zhì),降噪能力大幅提升
音質(zhì)一直是Sony家降噪耳機的優(yōu)勢所在,WH-1000XM3驅(qū)動單元對比上一代沒有什么大變化,但處理芯片換成了全新的QN1處理器,除了能夠大幅提升主動降噪能力外,還有32位音頻信號的處理能力同時集成了DAC和放大器。
說起來挺抽象的,更直觀的描述是,對比上一代產(chǎn)品WH-1000XM2,音質(zhì)提升不多,但比QC35的音質(zhì)強了不少。
不過從我個人體驗而言,WH-1000XM3的音質(zhì)還是Sony味道重了一些,雖然不如一些美國品牌偏向重低音,但WH-1000XM3整體上還是低頻多,高頻淡,好在app內(nèi)能調(diào)節(jié)聲音輸出,降一點點低頻會更舒服。
剛剛說到了QN1芯片對于WH-1000XM3來說最大的提升點在主動降噪能力,Sony宣稱主動降噪能力提升了4倍。
一方面是更大的耳罩能更好堵住你耳朵,一定程度上就提升了被動降噪能力,另一方面是芯片計算能力加強后,耳機對低頻和高頻聲音整體的降噪能力都提升了不少。
再談對比QC35,WH-1000XM3的低頻能力與QC35相當,也就是對于飛機轟鳴聲,室內(nèi)空調(diào)聲這類降噪能力都做的不錯,人聲這樣的高頻聲音,WH-1000XM3是要超過QC35的。
所以在降噪能力上,WH-1000XM3可以說最少和QC35打了個平手,甚至在一些場景超過了QC35。
WH-1000XM3對于場景自動識別調(diào)整降噪級別這個功能就不多說了,和前兩代差不多,識別速度不快,不好用。
但內(nèi)置氣壓計,耳機可以根據(jù)海拔、周圍噪聲、甚至你的發(fā)型、是否戴眼鏡等條件對降噪表現(xiàn)進行優(yōu)化這個功能可以被打很高分數(shù),在飛機長途飛行時候,對于整體降噪體驗有非常大提升。
Bose真的要重視這個對手了。
續(xù)航接近滿分,但也有讓人糟心的設計問題
從QC35換到 WH-1000XM3后,讓我個人感知最明顯的提升并不是佩戴感或者是降噪能力,而是30小時的續(xù)航。日常通勤一周不用充電,十多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也完全足夠。10分鐘充電可以聽5小時的快速充電也是非常好用的功能。
這一點,還是比QC35強。
但是在日常使用中,WH-1000XM3還是有讓人糟心的設計。
除了剛剛提到了機身涂層容易臟的問題,WH-1000XM3的開關設計有點讓我崩潰,WH-1000XM3是按鈕式設計,開關機都要長按,這也就意味著你要么得盯著開機鍵旁邊的小藍燈,要么就得戴上耳機聽一個“Power on/off”的人聲提示,相比于Bose完全不用看就能操作的推拉式開關,這樣的按鈕的設計實在是有點反直覺了。
所以如果按照上面幾個維度來看,WH-1000XM3補足了之前的短板,幾乎在評判降噪耳機的所有方面都能和Bose正面對抗了。而作為一個用了兩年QC35的人,WH-1000XM3也是我第一款推薦的Bose之外的主動降噪頭戴式耳機。
最后說點實際的,國行2899的定價還是有點高,Sony自己時不時就會給自家產(chǎn)品打折,其他渠道價格也能低個四五百,所以如果不是特別著急,可以觀望下價格行情。
有問題,評論區(qū)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