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末期,為避免長期服藥帶來的藥效降低,醫(yī)生們通過外科手術在大腦中植入電極來控制顫抖。
1995年秋天,美敦力公司研發(fā)的第一代大腦起搏器投入臨床試驗,用以治療原發(fā)性震顫與帕金森氏癥震顫。原理在于起搏器發(fā)射弱電脈沖,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并抑制引起異常的腦神經信號,最后使病人恢復自理能力,并自如活動。
很快,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大腦起搏器在全球范圍內流行。到2009年,我國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腦刺激器植入中心。
當在清醒病人大腦中植入電極已經成為治療疼痛、癲癇及帕金森氏癥的主流方法時,在昏迷病人大腦中植入電極。2005年,美國開始嘗試在昏迷病人身上植入大腦起搏器,試圖通過電刺激激活沉睡的大腦細胞,促進神經活動和血液循環(huán),使昏迷病人蘇醒。
2007年,《自然》雜志曾報道,美國一位因嚴重腦外傷昏迷六年的病人在大腦起搏器的幫助下蘇醒,并能自己進食、與家人聊天。這一案例引起了植物人治療界的廣泛關注。
迄今為止,美國已經有1萬多例大腦起搏器植入手術,經過植入大腦起搏器的植物人治愈率達到25%~30%。
近年來,我國也開始了大腦起搏器促醒植物人的探索之路。目前,全國大約完成了10多例針對昏迷病人的手術,其中,有兩三例病人已經蘇醒。有的病人已經能自如運動、說話,甚至嗑瓜子。
讓人感到憂心的是,我國植物人的狀況并不樂觀。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植物人10萬人。但是,對植物人救治的專業(yè)程度還遠不能滿足形勢所需。
在我國,植物人的救治已經趨于邊緣化。通常的情況是,由外傷、醉酒等原因引起的昏迷病人一開始被送往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經搶救無法蘇醒的病人,則分診到康復科,與那些意識清醒的運動障礙病人接受同樣的康復治療。
在一些醫(yī)療條件有限的地區(qū),醫(yī)生甚至會建議患者家屬放棄治療。這些尚未逝去的生命被醫(yī)生和親人拋棄,給患者自身、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痛苦。
而在加拿大,植物人安養(yǎng)得到社會極大重視。專業(yè)機構會免費幫助患者親屬在家中建設無障礙通道及其他設施,并為患者指派家庭護士。
鑒于此,對植物人事業(yè)有著深厚感情的焦輝建議我國應盡快完善植物人救治專業(yè),建立起“四個中心”,即“昏迷急救中心”、“促醒中心”、“安養(yǎng)中心”及“運送中心”。
同時,高額的醫(yī)療費用也阻擋了植物人重返世界的道路。目前,不進行治療的植物人每年的護理費用就高達20萬元到60萬元不等。而植入單側大腦起搏器需要花費15萬元左右,雙側植入則花費20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