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臺積電建立后段封裝測試服務,并結合晶圓級系統(tǒng)封裝廠精材料技策略合作之后,封裝廠日月光、硅品等亦具備曝光、顯影機臺設備,似乎也有向前段制程延伸的現(xiàn)象,此情況凸顯隨著晶粒不斷縮小,IC供應鏈分野將逐漸模糊!
臺北國際半導體展進入第2天,封裝測試研討會正式登場。臺積電負責后段服務的資深處長郭祖寬以“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在芯片整合的合作”為題發(fā)表演說。
郭祖寬表示,未來數(shù)字消費電子產(chǎn)品將會是驅動半導體產(chǎn)業(yè)的動能,而數(shù)字消費性電子產(chǎn)品講究的是輕薄短小及成本壓力,因此就IC制程而言,晶粒微縮是必然趨勢,這也造就系統(tǒng)單芯片(SoC)和系統(tǒng)級封裝(SiP)的機會興起,尤其SiP在近期更為市場所接受。
在上述趨勢下,郭祖寬說,后段成本反而相形提高。在0.13微米時代,晶圓成本是后段的將近3倍,如今跨進90奈米或65奈米,測試成本比重相形提高,在90奈米之際,兩者成本比重相當,但到了65奈米時代,后段成本比重已超過了晶圓成本。
此外,過去IC單價和硅晶圓成本每年分別以20%和25~35%幅度下滑,但后段成本降幅卻十分有限,因此成為晶圓廠研究的重要課題。臺積電著眼于此,因而自行建立一組后段團隊,并且扶植晶圓級封裝廠精材料技,向后段延伸意圖十分明顯。
臺積電此舉亦曾引起硅品董事長林文伯“穿西裝和穿工作服的人打仗”評論,硅品制造群副總經(jīng)理陳建安在當天研討會上表示,該公司亦建有曝光顯影的機臺,封裝廠也有逐漸向前段延伸的趨勢,惟目前該趨勢尚不明顯,但值得密切觀察。
陳建安表示,不能否認地的是,后段成本還是以專業(yè)封裝廠較具競爭力,而晶圓廠制造晶圓的技術水準還是會優(yōu)于封裝廠,但無論是向前發(fā)展或向后延伸,都是基于服務客戶的考量,最后誰最具競爭力、價格低,客戶訂單就會流向那里。
精材董事長蔣尚義過去自臺積電退休,后由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延攬至精材,因而兼具前后段經(jīng)驗。對于前述情況,他也認為前后段分野益趨模糊。由于摩爾定律不會一直持續(xù)下去,再經(jīng)過幾代制程演變就會很難突破,為了整合各種不同技術而進行研發(fā),目前衍生出SiP和SoC,前、后段會在晶圓級封裝這項領域明顯重疊,過去逐顆進行封裝,如今是在具有上千顆晶粒的晶圓上一起封裝,這將會是前段和后段廠商都會搶進的領域。
封裝產(chǎn)業(yè)是個對成本斤斤計較的行業(yè),這對強調高階制程的晶圓廠不符合效益。對于封裝廠而言,跨進曝光顯影領域,學習曲線很長,早進者競爭力就領先,因此封裝廠此時跨進前段,優(yōu)勢恐將不及晶圓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