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嗎?這款Google于2012年推出的智能硬件,直接引發(fā)了新一波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熱潮。這款售價超過萬元的“土豪玩具”,雖然不再是當年的概念原型產品,開始上市叫賣,但依然只能被Google藏之深閨而乏人問津。
谷歌工程師們在“20%自由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奇葩產品,遠遠不止于谷歌眼鏡這樣的異想天開的實驗產品。2011年,它曾以12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第二年又以29.1億美元的價格折價出售給了聯想;除了智能眼鏡和手機制造之外,還要提供諸如生物科技、軍用機器人、量子計算機、高空氣球基站、無人駕駛汽車、海底千兆光纖和全球地圖服務等等。
有人說,難道谷歌一系列的智能硬件想要逆天嗎?可另一方面,谷歌硬件項目的市場表現,卻是冰川一樣的冷酷現實:2011年貿然進入手機制造業(yè)、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就讓它背負了數十億美元的虧損損耗,而不得不轉賣這個“燙手山芋”。
慘淡的不僅是谷歌硬件項目帶來的財務虧損,更大的疑問在于:在軟件、搜索、廣告等領域一直扮演“高大上”形象的谷歌,為何卻永遠不接地氣?
莫非是,Google命中注定就缺少某種做硬件的基因?
(2010年谷歌與Facebook的社交大戰(zhàn)以谷歌完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