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發(fā)布全球首個新冠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專家:病毒還沒變異
疫苗對控制新冠肺炎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全球科學家們也都在為研發(fā)疫苗努力著。
最近,基于抗體的疫苗研究終于有了可喜的消息。
5月6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率先發(fā)表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動物實驗結果。
論文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全球首個詳細完整公布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的論文,中國團隊出品,并證明了小鼠、大鼠到恒河猴的驗證—;—;均有效。而早在4月19日,該論文的預覽版就曾經在生物科學論文平臺bioRxiv上進行發(fā)布,并在業(yè)界引起了高度關注。
論文截圖
全球首個滅活疫苗
根據處理手段的不同,疫苗分為5種: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重組病毒載體疫苗。
此次研究人員使用的就是較為傳統(tǒng)的滅活疫苗。
滅活疫苗,指的是把病毒直接殺死,然后將全尸扔給免疫系統(tǒng)讓它認。比如加熱熱死,或者用福爾馬林泡死。這是最經典的疫苗類型,優(yōu)點是安全成熟,缺點是病毒畢竟是死的,引起的免疫可能不夠。
主要研究方法是通過提取病毒毒株,滅活處理之后,注射進小鼠、大鼠以及恒河猴上,在它們身上誘導出中和抗體。
那么,具體研究有哪些結果呢?
PICo疫苗可能能夠引起更有效的抗體反應。
研究人員從11名住院患者(包括5名重癥監(jiān)護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分離出SARS-CoV-2菌株,其中5名來自中國,3名來自意大利,1名來自瑞士,1名來自英國,1名來自西班牙。
這11個樣本包含SARS-CoV-2菌株,而這些菌株廣泛分布在從所有可用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樹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循環(huán)的SARS-CoV-2種群。
為了做對比研究,研究人員選擇CN2株用于純化的滅活SARS-CoV-2病毒疫苗開發(fā)(PICo疫苗)和另外10株(稱為CN1、CN3-CN5和0S1-0S6)作為臨床前挑戰(zhàn)菌株。
為了評估PICo疫苗的免疫原性,在第0天和第7天注射各種劑量的PICo疫苗(每劑量0,1.5或3或6pg,生理鹽水中的0pg作為假組)=BALB/c小鼠(n10),結果發(fā)現無炎癥或其他不良反應。
讓研究人員更為驚喜的是,他們進一步發(fā)現在免疫小鼠中,N特異性IgG誘導的數量比針對S或RBD的抗體低30fbld,研究人員也表示雖然這一觀察目前并不表明PICo疫苗在人類中產生類似結果的能力,但它突出了PICo疫苗誘導強烈和有效的免疫反應的潛力。綜上,研究人員認為,針對SARS-CoV-2N的抗體不能提供抗感染的保護性免疫,表明PICo疫苗可能能夠引起更有效的抗體反應。
該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接下來,研究人員用微中和試驗(MN50)測定了SARS-CoV-2特異性中和抗體在一段時間內的含量..與S特異性IgG反應相似,抗CN1菌株的中和抗體滴度出現在第1周(高劑量免疫12),在第2周助推器后激增,低劑量和中劑量分別達到約1500,高劑量分別達到3000。
此外,對具有相同免疫策略的Wistar大鼠進行PICo疫苗的免疫原性評價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對使用接種后3周收集的小鼠和大鼠血清對其他9株分離的SARS-CoV-2菌株進行了中和試驗后,研究人員發(fā)現PICo疫苗能夠激發(fā)抗體,這些抗體可能表現出對全世界流通的SARS-COV-2菌株的有效中和活性。
隨后研究者在疫苗免疫后的恒河猴中進行了攻毒實驗以評價疫苗免疫原性和保護效果。研究者在第0、7和14天給恒河猴接種不同劑量的疫苗,結果顯示,第2周可以誘導出S蛋白特異性的IgG和中和抗體,接種疫苗后第22天進行攻毒。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疫苗免疫后的恒河猴肺部組織病理變化顯著減小,病毒載量也顯著下降。高劑量組的恒河猴感染后的第7天,咽喉、肛門和肺部都未檢測到病毒,也沒有觀察到抗體依賴的增強現象。
為了進一步證明研究結果,研究人員還通過觀測臨床指標和生化指數驗證了該疫苗的安全性,所有接種疫苗的恒河猴均未發(fā)現發(fā)燒和體重減輕現象,且食欲和精神狀態(tài)都保持正常。在第29天對肺、心、脾、肝、腎和腦在內的各種器官組織的病理學評估表明,PiCoVacc也沒有引起顯著的病理學特征,以上結果表明了PiCoVacc在恒河猴中具有安全性。
還有隱憂
除了證明該疫苗是安全的,此次發(fā)表的研究還解答了人們對于接種新冠疫苗的另一個擔憂,即接種后是否會產生ADE效應。
ADE效應即抗體依賴性增強,指的是原本通過注射疫苗后應當形成抵抗病毒的抗體,因某些原因反而成為使病毒的感染性增強,成為病毒的“助攻”。
雷鋒網了解到,2019年,袁國勇教授團隊曾發(fā)表一項使用中國獼猴進行的SARS-CoV感染與疫苗嘗試的研究,該疫苗最終產生了ADE效應,使用了疫苗的獼猴因感染而造成的肺部損傷比對照組更嚴重。
而近日發(fā)布的的動物試驗結果論文中明確表示,疫苗沒有觀察到ADE效應。但也不能排除抗體滴度減弱后ADE表現的可能性。 所以,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在疫苗接種后較長時間內觀察受挑戰(zhàn)的動物。
不過,該研究團隊也表示雖然目前仍不能確定相關研究中SARS-CoV-2感染的最佳動物模型,但感染SARS-CoV-2后產生類新冠肺炎癥狀的恒河猴似乎是研究該病的較為適用的動物模型,這些結果為臨床開發(fā)用于人類的SARS-CoV-2疫苗提供了一條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秦川團隊的疫苗研究,目前才對動物實驗的完整數據和結果,以論文的方式進行公布,實際上該疫苗的研發(fā)進度也早已步入了臨床研究階段。
專家怎么看?
早在4月19日預覽版論文發(fā)布時,就引起了業(yè)界的高度關注,專家學者們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西奈山伊坎醫(yī)學院的病毒學專家FlorianKrammer表示很喜歡這個研究的數據,他認為傳統(tǒng)的方法雖不新穎,但可以起效。許多不是太發(fā)達的國家,也依舊可以制造疫苗。
但匹茲堡大學的DouglasReed教授則指出:該研究的動物數量太少,不足以看到統(tǒng)計顯著的區(qū)別。另外,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猴子出現的癥狀一般比人類更輕,因此無法完全模擬人類感染的情況。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免疫學家馬克·斯利夫卡在也推特上寫道:“這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這種病毒沒有發(fā)生變異,不會對#COVID19疫苗產生耐藥性。這是可喜的消息”。
雖然目前抗擊新冠,還沒有在疫苗方面取得絕對性的反擊轉折點,但全球所有的科研人員都在為此努力,我們只需要耐心一點等待更多好消息出現,畢竟,打不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強大。
期待疫苗能早日投入臨床使用!